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7章 明朝的粮食产量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肥皂、玻璃不适用,钢铁、机械帮不上忙。

    孙一很郁闷,自己这个力德尔,仿佛是多余的。

    二人不知不觉走到了昨晚被烧毁的麦田。

    田边有庄稼汉走来走去。有人试着想把踩倒的麦子扶起来,有人望着满地的灰烬默默地擦眼泪。

    孙一开口:“闷蛋,营里的存粮是不是不够吃?”

    闷蛋叹口气,“差的远呢!营里的老小每天就只做一件事,就是找吃的。天一亮就出去挖野菜、摘野果,男孩子结伙走远一点捡野鸡蛋。本指望夏天的麦子能打些粮,这回也完了。”

    孙一问:“一个人一天得吃多少粮食?”

    闷蛋答:“一天两顿饭,一顿一斤,一天两斤粮。”

    孙一不可置信,他对粮食重量唯一有概念还是上大学的时候,那时候到食堂买饭,都是男生买四两,女生买二两。早饭还要少。不对,自己还吃夜宵,早饭和夜宵加起来估计顶一顿正餐。合成一天两顿饭不过一顿六两。”

    而且明朝的“斤”比后世的“斤”多。明朝1斤是16两,折合后世590克。

    孙一勉强笑笑:“闷蛋,你太能吃了,我是说一般人。”

    “爷,饿说的就是一般的人!壮丁一顿得吃二斤,娃娃一顿半斤,匀下来就是一人一顿一斤!”

    闷蛋话说得很直,一点都不给孙一留面子。

    “一顿一斤?”孙一疑惑地看向闷蛋。

    闷蛋点点头。

    孙一终于确认,一顿一斤,就是这时候的平均标准。

    孙一认为任何自然形成的标准,都有它的天然意义。比如东西方同时形成了“尺”的长度单位,而且都相差不远,就是因为尺这个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很方便。如果古代人一顿饭平均吃一“斤”,这恐怕就是“斤”的意义所在。

    孙一换了问题:“闷蛋,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?”

    闷蛋想了想,“正常年景的话,一亩水田能打稻子两石,一亩旱田种玉米能打一石半,麦子一石,荞麦半石;谷子和糜子不好估摸,三五七八斗都可能。”

    明朝人的一石折合120斤,换算下来就是一亩地产水稻240斤,玉米180斤,小麦120斤,荞麦60斤,谷子和糜子40斤到100斤。

    孙一脑子里飞快地估计了一下,

    “照这个饭量,照这个产量,十亩地才能喂饱一个人!”

    ”全营假使按500人计算,要5000亩地。“

    孙一刚嘟囔出来,闷蛋马上提醒,“爷,新开的荒地产量没有这么高。”

    孙一心里一哆嗦,“那新开的地,产量有多少?”

    闷蛋道,“保险些就算个对折吧。”

    孙一长叹一声!

    ——粮食才是根本问题。

    临近的陕西等地在闹饥荒,拿着银子买不到粮,所以铁木营的粮食只能靠自给。

    都不用估算,扫一眼就知道眼下的庄稼地根本不足以支持500人的口粮。

    孙一马上意识到铁木营目前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老鼠赛跑循环里:

    因为粮食不足,所以需要额外的人手去开荒种地,额外的人手需要更多的粮食……

    要想正常跳出这个循环,没有一两年的粮食积累是不可能的,也就是说铁木营的人数在一两年内都会被限制在一个低水平上,没有足够的人数,铁木营随时可能被其它势力吃掉。

    除非自己可以另辟蹊径,比如向老天爷先借贷一大批粮食;

    或者,增加粮食的亩产加速跳出循环实现粮食自由?

    后世粮食亩产动辄上千斤,要归功于良种和化肥。

    良种培育是个慢功夫,十年八年都不会见效;

    化肥要启动化学工业,貌似不是一朝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